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丧葬文化历史,经过历代的演变逐渐发展形成了现行的丧葬民俗,涵盖了很多的礼仪和忌讳,其中一条就有人死后不能让猫狗靠近遗体的说法。
以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,人去世以后讲究入土为安,人从去世以后到下葬的这段时间,遗体会被家人摆放到灵堂,然后由最亲的家属守护三到五天的时间以供亲戚朋友前来缅怀,这个仪式因此被叫做“停尸”。
为什么要停尸,而不直接埋葬
这其中有一个历史典故,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,神医扁鹊到虢国行医,途中刚好遇到病死太子正在发丧的队伍,扁鹊通过旁人对太子病情的了解和自己的观察,断定太子还未真正的死亡,于是后续就施展了其高超的医术医治好了太子。
因此,后来很多地方就陆续出现了人死以后停放三到五天再下葬的习俗,这样做即使真的遇到了有人处于假死状态,也有可能在几天之后被发现,从而避免埋葬活人的情况发生。
在医学高度发达的现代,发生误诊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,停尸其更多的现实意义有两点:
一方面,人在去世以后,就会永远地消失在世间,停尸能给活着的亲人最后一点的时间陪伴已逝之人,用最后的思念追悼缅怀。
另一方面,一般情况下人离世的时间都不是确定的,停尸可以给亲人一个可以利用的缓冲时间,充分的为去世之人准备一个比较体面的葬礼。
为什么不让猫狗靠近遗体
其一,不合礼仪
我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,所谓死者为大,就是对去世之人要有足够的尊敬,灵堂作为一个庄重肃穆的场合,猫狗的出现会显得很不合时宜。
要是猫狗跳到遗体身上,首先就是对去世之人的一种不尊重,还有可能啃咬、破坏遗体的整洁完整。新闻上就曾有过独居老人离世后被生前喂养的猫狗咬食遗体的报道,遗体遭到破坏是亲属都不愿意看到的。
其二,封建迷信
拿猫来说,猫属于夜行动物,喜欢在夜晚活动且走路悄无声息,猫眼被火光照射到会发出让人毛骨悚然的亮光,在发情期还会发出异常恐怖的类似人的凄惨哭声。
因为猫的这些特征,民间把猫划入了不吉利动物的行列,常常会出现在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恐怖故事中,古人认为猫性属阴,拥有灵性和九条命。
历来关于猫的灵异传说就不曾间断过,《绥寇纪略》中记载“崇祯十四年,楚府有猫哭泣,是时,楚府被害无数”;《猫苑·灵异》中也记载“金华猫,畜之三年后,每于中宵,蹲踞屋上,伸口对月,吸其精华,久而成怪,每出魅人”;现代更有1995年发生在哈尔滨的猫脸老太太的故事传说。
根据迷信思想,如果猫靠近人的尸体,死去的人就能感应到人世间的召唤,会跟猫借走一条命复活,结合胸腔内未散尽的一口阳气,就会变成电影中出现的非人非尸的“僵尸”。
其三,影响活着人的心情
亲人离世,亲属们都沉浸在悲伤,痛苦之中,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陪伴。如果这个时候,猫狗,当然其他动物也是一样,出现在灵堂,在遗体旁追逐嬉闹,犬吠猫叫,甚至吃喝拉撒,这样岂不是会让失去亲人的家属心情更加的痛苦,因此导致做出过激的行为也未可知。
总结:
综上所述,老人说得很对,人死后确实是不适宜让猫狗靠近遗体,摒弃迷信部分,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,这样做即是对已逝者的尊重,避免猫狗对遗体可能造成的破坏,也不至于让亲属心情更加难过,体现了长期以来劳动人民的智慧。